[在一朵花凋零之後-當名人自殺,我們需注意的和可以做的]
近日一則名人自殺的新聞,橫掃新聞與臉書的版面,在感到哀傷與不捨的同時,也不免開始擔憂後續帶來的影響會是什麼?
我想對於名人的自殺,是可以哀悼、可以談論的,但需時時放在心上,怎麼避免事件帶來後續負面影響或二次傷害。
#我們需要注意的是:
*避免去批評或責難逝者及其家屬的行為,沒有人可以替他們做出決定或定義想法感受。
*避免將自殺原因簡化成單一因素,自殺的成因是多元複雜的。
*避免將「自殺」過度淒美化、聳動化或正當化,自殺本身不是該被鼓勵的問題解決方式。
*注意模仿自殺的效應,過往研究資料顯示名人自殺後可能會有一波模仿潮。
*避免過度暴露於新聞資訊,這些新聞資訊可能會勾起不舒服的感受,甚至是創傷的回憶。
#我們可以做的是:
O不過度談論或分享不適切的新聞報導(見註)
O關心、安撫自己及周遭親友的心情與身體感覺
O適時的關心、陪伴身邊的親友
O了解自殺防治、精神醫療、心理健康促進的相關知識
O學習紓解壓力、調適心情及問題解決的方式與求助管道
我們是否從此經驗中學習到什麼? 無論是對個人、他人生命議題的珍視與尊重,對心理健康的重視,或對社會議題的關懷? 在一朵花凋零之後,也許除了哀悼花朵的逝去,我們是否能關照如何讓後續的繁花盛開?
註:
#世界衛生組織(WHO)建議媒體報導自殺新聞原則:「六要」與「六不」
「六不」:
X不要刊登出照片或自殺遺書。
X不要報導自殺方式的細節。
X不要簡化自殺的原因。
X不要將自殺光榮化或聳動化。
X不要使用宗教或文化的刻板印象來解讀。
X不要過度責備。
「六要」:
O當報導事件時,與醫療衛生專家密切討論。
O提到自殺時,用「自殺身亡」而不要用「自殺成功」這樣的字眼。
O只報導相關的資訊,且刊登在內頁而非頭版。
O凸顯不用自殺的其他解決方法。
O提供與自殺防治有關的求助專線與社區資源。
O報導危險指標以及可能的警訊徵兆。
#自殺防治相關資訊
全國自殺防治中心 http://tspc.tw/tspc/portal/index/
[當親友告訴我疑似想自殺的話語,我該怎麼辦?] https://goo.gl/dqgC2M
[幸福捕手新觀念,自殺防治不漏接] https://goo.gl/HG3Nrg
#各縣市之身心科/精神科診所、醫院、心理治療所之醫師、心理師
#各縣市心理衛生中心
#自殺防治與持續關懷轉介相關資源:
各縣市生命線:直撥1995
各縣市張老師:直撥1980
行政院衛生署安心專線:0800-788-998
家暴、性侵保護專線:113